中文域名:仁怀市文化馆.公益

后山苗族摇钱树的传说 1982

发源地:
0

  “摇钱树”是指生长在贵州省仁怀市后山苗族布依族乡的一棵有着800年树龄的古榆树,树高约20米,直径1米,要3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皮暗灰色,粗糙纵裂,古朴如铁。树冠呈圆形,树叶类似鸡卵,茂密浓绿。结圆形翅果,直径1—2厘米,作黄白色,果核于翅果正中,呈黑褐色,颇似钱币中央的小孔。果核内有芝麻般的种子,据说可以榨油,也可以入药。六、七月间,翅果成熟,满树金光闪烁,炫人眼目。每有微风吹过,沙沙作响,翅果随风飘落,活似无数金钱从天而将,故得名“摇钱树”。 2008年的凝冻灾害,“摇钱树”树身被冰雪压断,随之死亡,只剩靠近根部的主干。目前当地政府在其原址上修建了“地标亭”。

  众所周知,苗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少数民族。而“摇钱树“恰恰是承载中国西部方言苗族移民历史的文化符号。唐宋时期,苗族沿长江迁徙到黔北、川南一带,一部分在仁怀后山定居下来。一部分则往滇东南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迁移。清朝年间,后山部分苗族因战乱而被迫远走他乡,他们在后山”木兰关“(苗语谓之dlleuf nchuat ndongt)”娄杈东“下挥泪告别,约定今后相见相认就已木兰关唯一的摇钱树为地标和欢聚地。居住下来的苗族同胞从此以后守候摇钱树盼亲人归来,时时派人驻扎在树下等候远行同胞的音信。所以,”摇钱树“又被称作”盼亲树“、”望亲桩“。

近年来不断有旅居美国、老挝等国以及云南及省内各地的苗族同胞到摇钱树下寻根问祖,他们中一些是根据本族谱书的记载,一些是根据祖上口述记忆中的描述来到这里的。这些海外苗族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和当地人互相交流用普通话,东南亚方言、英语都无法相通,唯独说起苗话,发音字义都相同。

  2005年7月,云南文山州文化局一行带领从大洋彼岸的苗族同胞来到仁怀市后山乡的摇钱树下,见这株郁郁葱葱的“摇钱树”与先人历代口传的摇钱树一模一样,激动得在摇钱树下抱头痛哭。在场的苗胞们也纷纷长跪不起。同行的越南老街省省长杨明光用苗语说:“从小他就从老人们那里得知,苗族世世代代的老根在贵州的摇钱树下,现在,我们终于找到自己的根了。”国内外苗学会专家通过多方考证,也确认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

  随着国门的打开,来摇钱树寻根的海外、省外苗族同胞越来越多,摇钱树也成为国内外数百万西部方言苗族同胞迁徙的地标和移民的历史记忆,“摇钱树“的传说深深镌刻在每一个文山、红河及东南亚、欧美国家苗族同胞的血脉之中,和山西”大槐树“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移民文化的象征


后山苗族摇钱树的传说.jpg



收藏成功!

扫一扫分享: